“课程思政”专题网站
 首页  建设动态  通知公告  育人实践  理论研究  资料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 育人实践 > 正文

亲力亲为,授人以渔——访我校资源与材料学院教师王晓强

2020年01月02日 22:01 袁媛、王坤、张晴晴 点击:[]

在资源与材料学院有这么一位老师,他的学生直博交大、荣获官媒点赞。他乐意倾听学生心声,喜欢“短话长说”,遇到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他会把相关的系列问题都做一个阐释,以让学生有更广阔的视野,做出更好的选择。听过他课的学生都喜欢请他指导,“题不会做了,找王老师!”“转专业拿不定主意了,找王老师!”“科创竞赛把握不好方向了,找王老师!”……他们口中的王老师就是资源与材料学院大学物理教研室教师王晓强。

王晓强,副教授,自2004年起任教于我校,先后承担《大学物理》《材料物理性能》《太阳能电池原理》等课程教学任务。也是从2004年起,他坚持了六年,写完整的教案来苦练内功,打磨课堂,提升专业度。严谨治学的态度不仅获得了同学们的交口称赞,也为他赢得了诸多荣誉,2017年荣获河北省教育成果奖二等奖,获2016-2018年度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优秀教师”称号,为人师表,王晓强把事必躬亲、传道授业、授人以渔诠释地淋漓尽致。

学研并重,培养逻辑思维

王晓强经常告诉学生“学习能力比学习本身更重要”,所以他的课堂始终贯穿着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主线,注重对学生逻辑思维体系的培养。知识之外,他更关注学生的课堂获得感,会有意识地推动学生以思维为工具,来推进下一步学习。在上课的过程中会根据学生的反应,调整讲课的方式,张弛有度。

在为18级学生讲授《大学物理》这门课程时,他发现学生的主动性和基础很好,于是便将讲课的重点从知识点的讲授转移到解题思维和逻辑的引导上,对于学生们有一定基础的知识点进行汇总和强调之后,便不再占用过多时间进行赘述,而是引导学生从初高中时固有的思维模式中跳出来,渐渐转向大学的开放思考、深度思考。所以王老师的学生纷纷感叹“大学物理带给我们的绝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得,更多的是思维的培养,能力的提升,能跟着王老师学习非常幸运。”

同时,王晓强在上课时也乐于向学生们传递最前沿的科学热点和历届优秀学子的事例,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王晓强说:“不同的学生需要不同的教育方法,作为老师不能偷懒,我要帮助他们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引导他们成长进步。”

益师益友,助力科学竞赛

课程之外,学生的科研比赛,王晓强也没有缺席,在进行赛事专业指导外,他更关注学生的初心,不断告诉学生“参加比赛不要掺杂功利性思想,不要为了获奖而参赛,重要的是过程的学习和能力的提高。”

16级学生吴智升在去年面临一个选择,他和团队的一个项目既符合“互联网+”比赛的要求,也符合节能减排大赛的要求,希望多参与多拿奖的他们计划两个比赛都参加。在询问老师意见时,王晓强帮助他们分析当前处境,“时间紧促,只有目标专一,踏踏实实做好一个,才能真正在比赛中有所得”王晓强帮助学生分析面临的挑战,启发他们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最终团队专心一致参加了“互联网+”比赛拿到了金奖,而今年他们又申报节能减排大赛时,一举拿下了国家一等奖的好成绩。吴智升感叹:“真得非常感谢王老师的建议,否则时间紧迫也许一个也做不好,既拿不到期盼的奖项,也不会有能力的真正提升。”

学生参加赛事,王晓强会悉心指导,提供帮助,论文写作也不例外。“论文不是儿戏,必须尊重学位”这是王晓强在指导学生论文时首先强调的。在他看来树立这一意识是必要的,如此才能重视论文写作。学生论文的写作需要经过选题、实验、测试、行文等几个阶段,王晓强会在平时交流中刻意观察,发现学生的短板,有意识地进行培养,甚至会针对学生的差异亲力亲为地教授解决办法。研究生陈红岩回忆:“我在论文写作时,图表数据众多,排版混乱难以解决,王老师用了两天时间亲自教我LaTeX的使用方法,使我顺利解决了这个难题”。

用心用力,引领学生成长

除了知识的讲授,王晓强更关注学生素质的培养,在他看来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会面临新的挑战,而自我的把控则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不二法门。

2014冶金专业学生吴自翔在面临转专业的抉择时犹豫不决,屡次找王晓强咨询,面对学生的纠结,王晓强花费大量时间从专业性的角度为他解释冶金和材料专业的关联,扫清其专业认知的狭隘之处,卸除其心理负担。打消他的疑虑后,王晓强郑重地告诉他比起专业选择,他性格中的犹豫不决才是制约他发展的最大因素,建议他从之后的每一件小事中培养自己当机立断的能力。吴自翔根据老师的建议刻意去纠正自己,不断进步,最终顺利保送清华大学。

在近日获央视新闻报道、人民日报点赞、引发网友热议的博士奶爸、学霸男神王言博是王晓强老师的学生。王言博在2011年进入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刚入学时和很多人一样,面对众多的课程产生了疑问“为什么要学这些课?”带着自己的疑惑,王言博与多个老师交流,王晓强给他的回答是“相信我们的培养体系,它的制定参照了众多教育规律,是有其科学性的,当你不断学习,不断向前,达到一定高度时,自然会理解。”这个答案说服了王言博,帮助他坚定了内心,大学期间他一直以此为信念,不断努力,从未迷茫,并在做毕业论文时,选择了王晓强作为指导教师。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他顺利毕业,并直博上海交通大学,如今读博的他依旧会常回来找王老师聊聊天,在这里找回他最初的梦想。

上一条:教书育人,诲人不倦——访我校管理学院教师张立克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