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文化自信”已成为各界研究关注的热点与焦点,普通高等院校作为人才培养主阵地,应重视培养大学生具备高度的文化自信。音乐通识教育是当今普通高等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有效载体,引导大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认同民族音乐文化,是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
一、将传统音乐文化与课程内容相融合
教育部早在2006年发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其中提出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是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音乐通识教育是艺术教育中的一种形式,在普通高等院校中主要通过公共艺术限定选修课程面向全体大学生进行普及型艺术教育,使大学生了解音乐文化。而音乐教育不仅仅是审美教育,其目标不能只局限于培养高水平观众,应更多地考虑其社会功能、教化功能和文化传承功能等等,这就要求我们将社会文化背景,包括中华优秀传统音乐和民族音乐,设计到课程内容当中。
高校的音乐教育可立足于了解中华传统音乐文化开设一些特色课程。在音乐鉴赏课程中设计我国传统音乐、民族音乐或时代音乐与西方音乐及现代音乐进行对比,如在器乐赏析课程中从历史起源到外貌形态、音色奏法到流派和传承将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乐器古琴与西方相似乐器竖琴以点带面地讲解,在声乐演唱类课程中与学生探讨我国本土发展的“土唱法”——民族唱法与西方歌唱艺术形式的“洋唱法”——美声唱法之间擦出哪些不一样的火花等。更可从课程思政的角度在各类音乐课程中渗透社会与历史环境对音乐现象的影响这一内容,把我国当代及近现代音乐发展史上的音乐现象、音乐作品与历史事实相关联,如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建国时期的现代音乐,再到建国后的新民歌及流行音乐,每个时期的音乐特点是如何根据历史环境产生的,又是如何作用于社会,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学生从历史的角度了解音乐的时代性、群众性、民族性,通过学习优秀传统音乐、民族音乐,认同民族文化,进而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二、将传统音乐文化与校园文化活动相融合
今年4月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导普及艺术教育,通过完善课程教学、实践活动、校园文化、艺术展演“四位一体”的普及艺术教育推进机制。在普通高等院校实现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通识教育,除了课堂教学,还应与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
一方面应实现“传统艺术进校园”。鼓励高校聘请传统音乐和民族音乐专家担任兼职艺术教师,来校进行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知识普及,通过邀请社会剧团来校演出,宣传、推广传统音乐和民族音乐文化,让学生们直观感受高品质的传统音乐和民族音乐,给学生以引导、启发和示范,帮助学生在感受中理解,在理解中认同本土音乐文化。
另一方面应采取“传统艺术在校园”。课外的艺术实践活动作为课堂音乐教学的延伸,使课堂理论走向校园实践。将传统音乐和民族音乐列入学生艺术团、社团等学生团体的训练计划之中,通过学生团体在面向所有学生开展主题音乐会、晚会等演出,扩大音乐通识的受众面。
现今校园舞台上活跃着许多西方文化元素,这是音乐教育呈现多元文化的表现。我们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而在顺应多元化音乐教育的发展趋势的同时,还应坚持立足于鼓励学生传承本民族文化,增加中国传统音乐和民族音乐的表演比例。在教师指导实践中,如能引导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与流行音乐元素相结合,学生对于中国传统音乐、民族音乐的兴趣和接受能力将迅速提高。比如在舞蹈表演中探索东西方舞种结合的形式,可将西方流行的街舞或爵士舞蹈元素融入到中国传统的古典、民族舞种;在合唱表演中尝试传统与现代歌曲结合的形式,合唱编排中加入戏曲表演、民族表演等等。通过多元化的音乐元素展现,使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民族音乐文化产生浓厚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在接触中理解,在理解中认同本土音乐文化。
大学生是我国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力量,普通高等院校应把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民族音乐文化有机融入到高校通识教育当中,利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音乐课程和音乐文化活动提升民族文化意识,激励大学生传承和创新优秀传统文化,以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 毕源红.大学通识教育中的音乐教育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6月.
[2] 孙黄澍.文化自觉视域下的音乐教育[N].中国教育报.2019年9月26日.
[3] 教体艺[2019]2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Z].
[4] 教体艺厅[2006]3号文件.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通知[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