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专题网站
 首页  建设动态  通知公告  育人实践  理论研究  资料下载 
当前位置: 首页 > 建设动态 > 正文

融合课堂云端开讲,课程思政入脑入心

2022年04月12日 11:23  点击:[]

2022年4月3日星期日晚,由悉尼学院教师韩鹏、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周立斌联袂带来的一堂课程思政融合课在线上创意开讲。作为悉尼学院专业课程《创新创业设计基础》的第三周教学,两位教师围绕“科技创新的伦理挑战”这一课程主题进行了精彩的线上讲授,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通信工程专业共230余名同学相聚云端课堂,学院党总支书记王建军、其他学院师生在线旁听,可以容纳300人的线上会议室座无虚席。

   独特课堂设计,带来观点碰撞与思政融入

和传统的课堂教学不同,此次融合课堂创新的采取了“双师同堂”的方式,运用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的“错位”搭配,让授课内容从科技与伦理两个角度得以更清晰的呈现。“这个教学单元的授课目标是向工科同学们阐述运用专业知识开展创新活动所必须遵循的工程伦理和专业规范,这是一个既有思政元素,又有专业背景的好主题,我们希望通过这个设计给同学们一些耳目一新的体验,也让学生对工程伦理等比较古典的概念有新的理解、真正吸收入脑”,课程负责人韩鹏老师说。共同授课的周立斌老师同样指出:“单纯的讲授某一种概念,比如‘本我的问题’,都不容易让学生产生兴趣,韩老师这种组织形式,先从学生自己专业真实的案例作为铺垫,再导入这些案例中所蕴含的哲学问,很容易打开思维,让学生记住重要的工程伦理概念,巩固对专业知识的掌握”。

在课堂中,两位老师妙语连珠,观点频频碰撞。在引出人工智能时代为什么会有新的伦理挑战时,韩老师率先抛出观点:“有人说,科技创新浪潮奔涌,伦理作为一种传统的价值观念,首先不应阻碍技术发展的需要”,周老师马上给出回应:“不当运用的技术同样会导致不可预期的后果,‘基因编辑婴儿’等问题的出现恰恰是伦理失范的表现”……在精心准备的话题引导下,伴随着两位教师的精彩讲授和穿插,同学们通过聊天窗口、等积极参与到课程的热烈讨论之中,就“人工智能绘制的画作版权归属是谁”“‘无偿’获取用户数据是技术的合理利用还是对权利的侵犯”“如何正确看待‘科技创新’与人的关系”“大数据下‘自我’的迷失如何产生”等话题频频发表自己的观点,两位教师适时的引导和提示,也进一步引发了学生的深度思考。学生付陈和留言:“本堂课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两位老师从科技和哲学的角度为我们带来了一堂精彩的课程,我通过地图和隐私、电车问题、自动驾驶等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缺难以做出决断的问题得到了很多新的观点,懂得了科技发展和人文关怀要相辅相成、互相进步”。王建军书记表示,“这个融合课堂选题非常的新颖,作为悉尼智能科技学院的学生,也是未来信息技术领域的参与者,应该特别的关注智能科技的创新,以及科技本身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云端科技运用,打造紧张精彩的课堂组织

作为一门主讲创新方法、创业能力的专业课程,这堂课虽然在云端讲授,但是充分利用了网络课堂的优势,多种技术平台的导入,让课程充满“创新味道”,科技含量十足。“虽然学生因为疫情影响暂时无法返校,但是我们充分发挥了‘云端教学’的优势,借助腾讯会议、实时讨论、一对一语音互动、以及手机APP投票活动等形式,打造了一个‘数字驱动的课堂’,这种形式能够克服‘看不到老师’带来的距离感,给学生精彩的‘主播式’的收看体验和参与感”。

据课程助课教师李岩介绍,课程团队针对这堂课程的重点难点进行了精心准备,面向一百分钟的讲授设计了十余个互动环节,平均每三到五分钟发布一个,不断引导在场的近三百名同学通过手机APP、会议语音和文字互动等功能参与到讨论中。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平台,学生的反馈能以“排行榜”、柱状图、饼图、留言墙、“关键词云”等方式生动、实时的展示在屏幕前,提升了同学们关注和参与课程的积极性。而教师不失时机的对精彩的评论进行点评和反馈,进一步激发了同学们的参与感和获得感,保证了“云端课堂”与线下授课品质的对标甚至超越。

大数据后台显示,仅在APP端,课程实现了单一课次互动数1378次,听课学生全员参与度94%。学生夏致远通过会议频道留言:“在如此短的时间内经历了如此众多的科技与伦理的冲突事件和互动,不同思考角度的讨论环节非常精彩!”学生杜心然说:“我获得了一个很难得的思考的,讨论的,聆听的机会,这是韩老师,周老师给我的宝贵的礼物”


践行课程思政,实现双向融合如盐入味

据悉,此次课程是东北大学悉尼智能科技学院年度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重要环节,“双向融合”作为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特色和方法,已经在韩鹏、周立斌两位教师的多次合作授课中得到了运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这次授课的结尾,同学们纷纷在互动版块留言,表达了自己对课程的喜爱:

学生马一凡说:“开始思考一些之前从来没有想过的问题。许多事情都是有两面性的,科技的发展和应用也是如此。也许这也是作为一个科技工作者将来需要考虑的问题”。学生贺鹏宇写到:“我的感受是这堂课给我们一种有关技术的全新体会。我们可能一直在感受技术的正面反馈,鲜有了解技术的伦理方面。”学生徐国瑞写到:“对我印象最深的是我在每个课堂活动中,我觉得每个人的思考方向真的有很大不同,我们从不同的事件,不同的角度,会给予自己内心不同的想法,真的很神奇,很喜欢这堂课”。

而在整个课程的大数据词云中显示,在贯穿整堂课程、近千条留言的反馈中,同学们提到的最多的关键词是“科技发展”“问题”与“思考”,这种聚焦恰恰体现了这次课程作为“引导学生意识到科技与创新过程中的伦理问题”的成功,表明通过课堂的讲授,完整、系统的达到了教学目标。  

在课堂的尾声,韩鹏老师向同学们留下了一个有哲学意味的小结。“这堂课的问题很多,也许我们不能给出所有问题的答案,但是‘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也未尝不是一种进步。如果我们相信人类能够像发现新大陆、发明显微镜一样征服和探索新的世界,就应该对未来充满信心,同时为大数据赋能的时代做好准备!”课程在同学们的热烈反馈中结束,但是课堂讨论的板块中,同学们的留言和讨论一直持续到深夜,在留言板的最后,学生董家彤写到:“这堂课给我最深的感受是:科技是人类探索未来的翅膀,伦理道德是‘天使’头上的光环。缺少任何一个,人们都无法飞向知识的‘天堂’。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我们在努力学习知识运用在相关领域推进科技进步的同时,也一定不能忽略带来的道德问题。如果科技的进步要以牺牲道德底线为代价,宁可不为;但同时因噎废食也是不可取的。我相信凭借人类的智慧于人性中的光辉之处,我们一定能找到平衡点,共同创造美好未来。”


上一条:我校教师在河北省首届普通本科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竞赛中获奖 下一条:管理学院召开2022年度课程思政建设推进会

关闭